学校新闻

大力推进办学转型 全面提升学校科学发展水平

——党委书记宋有在《中国高等教育》(2012.22)刊发理论文章

11月18日出版的《中国高等教育》刊发我校党委书记宋有的理论文章《大力推进办学转型 全面提升学校科学发展水平》,现将全文转载,以便学习交流。

大力推进办学转型 全面提升学校科学发展水平

宋 有

当前,从外延发展为主向内涵发展为主转变,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而努力奋斗,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时代要求。近几年来,黑龙江科技学院面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高校间千帆竞发的新任务新形势,抢抓国家优先发展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在办学治校实践中坚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总要求,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办学治校的实践遵循,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成长成才需要为导向,大力推进办学转型,不断强化提升办学质量,有力推动了各项事业大发展快发展,开创了学校科学发展新局面。

一、坚持推进质量工程,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质量的核心标准。学校始终牢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和“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思想,大力推进质量工程,在历史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基础上,围绕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这一主线,突出“德”这个做人的素质和“实践能力”这个做事的本领。

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我们在实践中凝炼出以“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为内涵的“三大”教育理念,并以此为引领,不断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大德育”为先导、“大工程”为背景、“大实践”为途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将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相融合,搭建工程基础实践、专业实践、校企合作、顶岗实践相结合的大实践平台,开展校企“3+1”、产学研合作、CDIO等模式,面向全体学生,四年不断线开展大工程教育、工程实践训练,将德育实践与职业生涯规划、人文素质培养、创新创业与就业能力有机结合,开展德育实践考评和综合答辩以及实践能力专项考核,使德育与工程实践互通互融、互促互进,融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以“用”导“学”、以“用”促“学”,着力培养具有大工程背景的思想道德素质高、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形成了“思想道德素质高、工程实践能力强”的“一高一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据统计,在14个国家级区域矿山救援队中,1/3以上的总工程师毕业于学校,黑龙江省国有与地方煤炭企业70%的技术及高层管理骨干是学校的毕业生。学校在国家和地方煤炭行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被誉为“煤炭工业的脊梁”。本科生一次就业率连续11年保持黑龙江省内高校前列,学校被评选为“2011-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1年被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推荐为开展国家特殊需求“煤矿事故应急救援与影响控制”博士层次人才培养项目学校,并于2012年正式获批。

二、坚持打造“大矿业”特色,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特色化发展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必由之路,一所高校没有特色就没有生命力和竞争力。学校始终坚持把建设与发展放在国际、国家、地区的大视野下来审视,学科专业围绕企业和社会转,根植于区域经济社会,走进企业,融入社会,互动发展,坚持举特色旗、打特色牌、走特色路,结合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确立了创建服务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新型科技大学的目标。

学校因煤而生、依煤而长,虽然由“矿业学院”更名为“科技学院”、办学主体由煤城鸡西迁到省城哈尔滨,但始终以煤炭为根,坚持“更名不改姓”、“迁校不拔根”,立足煤炭、献身煤炭,充分发挥矿业类特色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积极主动在科教兴国战略和高教强省建设中寻求切入点,并确定了“以煤炭为基点,以‘大矿业’为拓展,立足龙江,推进全国煤炭生产区,服务大基地、大集团”的特色办学服务面向定位。

在65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形成了一脉相承的以“自强不息、创业创新”办学精神为核心的胡杨树精神特色文化,并作为立校之本、兴校之源、育人之魂,成为学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历来具有重德育、重工程、重实践的办学传统,被教育部教学评估专家组认定为“重德育、重工程、重实践”的鲜明办学特色,并长期坚持为煤炭领域和“大矿业”领域培养特色专门人才。坚持按照“大工程”思想和煤电化基地建设、矿业经济发展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强化学科专业特色,不断放大优势、差异发展,着力打造“大矿业”特色学科专业,坚持以煤为重点,整体架构和搭建了以煤炭主体学科专业、涉煤学科专业或为煤炭提供服务的学科专业方向,非煤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相关学科专业及方向,与矿业相关的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等为主的“大矿业”学科专业体系,显著提升了学科专业整体实力和服务能力,为煤炭工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国家战略做出了应有贡献。学校被确定为黑龙江省首批建设的6所“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之一。

三、坚持强化协同创新,着力提升服务能力

协同创新是大学的新方向、新使命,也是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抓手。学校坚持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打开校门全方位开放办学,切实与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零距离”接触、“一体化”运转,积极建立政、产、学、研、用战略联盟,建立重大项目和重大学术成果培育机制,对支撑学校大学建设和能够解决区域、行业、国家重大问题且有大项目或大平台支撑的组建特区,在人、财、物投入和机制上实行专门管理,建立了多元创新主体分担的投入机制和平台,有效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队伍建设、教育资源建设等各个方面主动融入社会、服务社会。

在人才培养领域,连续9年每年为煤炭行业定向培养紧缺本科专业技术人才400人,毕业生全部走上了黑龙江省煤业生产一线,极大缓解了省内煤矿人才严重短缺的问题。

在“大矿业”领域,立足煤炭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与龙煤集团建立“大矿业”、“大煤机”、“大煤化”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取得了一批以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瓦斯固化技术、煤矿瓦斯监控技术、深部开采技术、矿井软岩支护技术、洁净煤技术、大功率电牵引采煤机技术、薄煤层采煤机技术、新型矿用防爆开关技术、新型矿用电源技术以及矿区可持续发展等为代表的标志性成果,并牵头搭建了国内首个省级煤电化基地,建设人才与技术支撑平台。

在现代装备制造领域,围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装备制造业的需要,以国内一流水平的现代制造工程中心、中奥职业技术培训中心、现代分析测试研究中心等高端平台为依托,与华中科技大学、中航工业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公司等国内知名大学、大企业合作,建立战略联盟,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863项目等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研制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首台“结构光面扫描逆向三维测量机”并实现了产业化;获得军委总装部颁发的军品研发资质,成为黑龙江省属高校唯一一个军品研发加工基地。在新材料领域,牵头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萝北南海石墨集团等单位搭建国内首个省级石墨深加工开发与利用平台,在低污染、低能源、高纯石墨技术、无硫膨胀石墨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天然石墨深加工及高端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使石墨新材料开发跻身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为黑龙江省打造“世界石墨谷”提供有力的人才与技术支撑;建成“瓦斯等烃气输运管网安全基础研究”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煤矿深部开采地压控制与瓦斯治理”省重点实验室,利用国外政府贷款建成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现代制造工程中心、现代分析测试研究中心、工程训练中心等一批高端平台。

在国际合作办学领域,坚持加强国际国内多元合作,先后与俄罗斯、加拿大有关高校及奥地利政府等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和科技交流,不断引进、吸收、消化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外合作办学达到省内一流水平。

四、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提升和谐校园建设水平

构建和谐校园是学校持续发展、办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保障。学校坚持大力加强内部治理体系建设,构建了现代大学制度下具有学校特色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五位一体的内部治理结构,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决策和执行中充分发挥专家学者辅政、师生员工议政、企业社会参政的作用。

大力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升科学化水平,切实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作为提高各级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途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大力加强学校党委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坚持每年围绕中央、省委要求、部署的落实和学校中心工作的推进,经常在全校开展主题思想教育活动和主题实践活动,被确定为省委学习型党组织示范校、干部提职提名试点学校和廉政预警防范试点学校。

大力加强校园民主建设,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广大教职工办学,认真落实工会四项职责,注重源头参与,突出维护职能,加强校院两级教代会建设;不断拓宽校务公开渠道,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积极性。坚持改革发展成果由师生共享,切实维护和发展师生的共同利益;真心真诚真情地关心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为师生排忧解难;实行学术疗休养制度,坚持每年为全体教职工进行健康体检,常年在教师休息室免费提供饮品。

大力加强和谐校园与平安校园建设,不断推进全员节约工程、惠民工程、文化提升工程和平安建设工程,学校干群和谐、师生和谐,内外环境稳定平安,获得了“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荣誉称号。


上一条:电信学院举办电气信息类毕业生专场招聘会
下一条:我校喜获全省本科高校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评估优秀院校